找到相关内容708篇,用时36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要第一讲

    有时看到一个人很闪光,有时看到这个人则很窝囊……并不是此人如何闪光或窝囊,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,其实这一切都在这个人的禀性之内。   借用佛教唯识学的理论,玄奘大师在翻译印度的唯识学时,就把我们人...正气的如尧舜,秉承邪气的如王莽、曹操等。佛教“一切总”,即一切一切的你无不具备。用现在“一即万,万即一”的哲学观念,用现在的生物发展史、宇宙发展史来说,我们身上这一百多斤,它的物质构成主要是氮氢化合物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8.html
  • 安溪寺庙供奉神衹选介

      阿弥陀佛 也称弥陀,从梵文音译而来,意译为“无量光佛”、“无量寿佛”。大乘佛教佛名,佛经他是西方“极乐世界”的教主。寺院佛殿中常与释迦、药师并列在一起供奉,称“三尊”。   观音菩萨 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。本从梵文译作观世音,因唐人讳李世民的“世”字,故简称“观音”,佛教大乘菩萨。佛经称他为广化众生,能示各种形象。佛教他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有求必应。中国寺院中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1292123.html
  • 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补证——汉藏文献记载比较研究

    3301页。   [30]《红史》(藏文),14-15页,汉译本12-13页。   [31]《出三藏记集》,532页。   [32]《十诵律》:属小乘佛教一切有部之根本戒律。佛家称背出律文而...后秦时代高僧,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。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据《出三藏记集》及《高僧传》等文献记载:其父为天竺人,母为龟兹王妹,出生于今新疆库车。幼年出家,去克什米尔学习梵语及小乘经典,后改学大乘,成为中...

    陈楠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893374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口述记

    āna,音译则为摩诃衍那。“大”字不必要多,它一般指范围、程度等比与之相比较的对象广、深。“乘”是运载工具,即四匹马拉一辆车。佛教自公元前二年(或公元六十七年)传入中土,直到唐宋,各种经论基本定型了,而此间呢,中国一般的交通工具,最豪华最高级的就是马车,翻译佛教经论时就用“乘”字了,它表示最殊胜的运载工具。(这里当时得不太严谨,其实yana的本义就是车子,就是我把本义车子成了引申义)与大乘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法相|唯识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82994600.html
  • 利生法师:《有神论与无神论》

    作用是相当重要的。 [12]近代政治家、思想家,梁启超先生(1873-1929)也:“佛教的'业'和'报'是宇宙间唯一真理”,并强调:“我笃信佛教,就在此点,七千卷《大藏经》也只说明这点道理。”...,动机与性情和行为一样重要。它并不忽视意志力和活动力,因为正行、正命和正清净都是必不可少的——佛教是耽于梦想不切实际的宗教时,要记住这一点。但是,八正道的最后阶段,即正定,无疑被认为是八正道的极致和...

    利生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4695615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

    虽然可以修生为人或转生天界,但永远不能达到佛教解脱。   五种姓的思想来源很早,在《般若经》里就已经提到三乘性和不定性,但此后来成为瑜伽行派所特有的主张。这种说法把一部分众生(五种姓)排斥在成佛的...无为。   法相唯识宗的“五位百法”是在改造小乘佛教一切有部   2.囚明学说   因明是通过宗、因、喻所组成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。三支作法中“因”最为重要,故称“因明”。因,指原因、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795791.html
  • 吐火罗与回鹘文化

    如果有例外,那就是三国曹魏时被称为“中国出家人中真正沙门的第一人”的朱士行。[21] 由于当时受戒体例尚未完备,故朱士行没有法号,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特例。东晋道安为增进佛僧的认同意识,首倡以“释”为姓...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,广为说法。其圆寂及上生兜率天宫的过程在《弥勒会见记》第27幕中有详细描述。这是佛教一切有部毗婆娑派(Vaibhāsika)的重要著作。20世纪初,德国考察队在勒柯克(A. 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1497089.html
  • 北传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:林伯谦

    步行」 [6]的人,实在太罕见了,因此素食风尚的形成,仍有待佛教东来,林乃燊《中国饮食文化》即:   素菜历史悠久,先秦时期,人们在祭祀或遇到日月蚀,或遭重大天灾等,都有「斋戒」的习惯。但作为一个...  二、佛教的饮食要求   出家僧人另有比丘(苾刍)、沙门(桑门)、和尚(和阇)、浮屠(浮图)等等称呼。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三谓「比丘」一词,即具备五层涵义,其第一层就是「乞士」,《大智度论》解释:「...

    林伯谦

    北传佛教|中国素食文化|林伯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52033325625.html